研究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06  阅读次数:

、本学科的定位与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等领域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命题,夯实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政治文明建设相关主题,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标准加强建设,力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等领域推出高质量成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将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西部一流、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根据长安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精心打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研究方向,依托我校陕西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和环境与社会发展二级学科博士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性方面联合攻关,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科研成果,力争在2020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西部地区高校一流且国内高校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争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授权点的新突破,将该学科建设成为西北地区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4个二级方向的学科特色,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力争在2025年获批本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授权单位,将本学科建设成为西北地区前5位,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5%。进一步强化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提升本学科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本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争取在2030年将本学科建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重点学科,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

、学科特色与优势

2.1学科特色

本学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着力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发展性品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立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新时代、新媒体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强化本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功能,将学科建设成果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我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受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和中宣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2.2学科优势

2.2.1队伍优势

本学科团队70%以上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背景,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27人拥有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三秦人才津贴”、“陕西高校社科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省级教学名师”等13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程网站共建团队”1个,形成了学科梯队整齐、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水平比较突出的学术团队。其中,杜向民教授作为陕西省思想政治教育学会会长,对推进陕西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作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的负责人,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建设,对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产生示范效应。刘吉发教授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陕西省“教学名师”,长期关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建设问题,取得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并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其观点被《焦点访谈》、香港《文汇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刘吉发、樊小贤2位教师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青年教师在学界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张晶、冯峰2位教师获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陈怀平、代建鹏2位教师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

2.2.2科研优势

科研立项层次较高、经费充足、学术论著影响较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余万元;专著50余部,CSSCI论文160余篇,《新华文摘》等全文收录20余篇;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16项;举办学术会议30余次。关注当代中国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相继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生态观”系列研究丛书,相继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围绕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出版了《政治实践论》、《政治主体论》,分别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坚持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了长安大学独具特色的“五项工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对学生培养产生良好效果,得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网等全国主流媒体报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2.2.3平台优势

本学科平台优势突出,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点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

、本学科的主要学科方向

根据长安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持续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等领域推出高质量成果。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设置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等领域,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等4个研究方向。

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国家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内在逻辑等命题,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解读研究。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当代中共中央与地方关系、当代社会治理与文化治理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

3.3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及学习成长问题,重点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等具体问题。

3.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重点研究陕甘宁边区以及西北革命历史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队伍 下一条:哲学学科简介

关闭

微信平台 常用电话 QQ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