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以《“六堂思政课”:培育“真”时代新人》为题,报道我院“六堂思政课”建设成果。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沿阵地以及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平台,担负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秉持“做好思政人的思政工作”理念,紧密围绕学科优势、突出思政专业特色、立足学生成长需要,注重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资源和教育素材,推进专业教育、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搭建了以“思政课”为主题的学生工作品牌项目——“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团队和个人多元协调的立体思政教育引领体系,覆盖“学生踏进校门的第一步到毕业离校的最后一步”的育人全局,将“六堂思政课”的创新视角和独特形式贯穿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在出入口紧密连接、育人过程全面衔接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格局,在广泛的实践锻炼中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主要做法
“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是由专业思政课、劳动教育课、校园文化课、网络思政课、理论宣讲课、社会实践课六堂高度契合、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效的育人课程共同组成。其中,专业思政课和劳动教育课为基础课程,校园文化课和网络思政课为特色课程,理论宣讲课和社会实践课为精品课程,通过极具实践特色的多维度培养,全面构建学生思政育人的大格局。
(一)学好专业思政课,筑牢本领之基
立足专业学习,聚焦主责主业。学院围绕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延伸到日常工作之中,使入校后的第一堂“专业思政课”成为大学育人的起始点,通过课程、专业教育持续浸润,帮助新生守好学业基础关。
以新生赠书仪式为开端,为新生赠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思政主题、红色主题书籍,区分不同教育阶段发布推荐书单,并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为学生夯实思政专业基石。以教育部“领航计划”系列思政学习活动为核心,通过全国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展示活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夏令营三项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以党、团、班一体化建设为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形式融入高校党建、团建工作之中,发挥育人优势,形成育人合力,构建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思政育人模式,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
(二)上好劳动教育课,锻造成才之魂
立足磨砺学习,聚焦育人实效。学院构建起“四重维度八大板块”的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围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基础技能建设、创新创业建设四个维度,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社区建设、劳动服务、就业联动和技能实训八个板块协同发展。
学院在本硕博全阶段培养过程中施行了《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深度探索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在寒暑假中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枇杷树下讲好毕业生离校前最后一堂劳动教育课”等特色项目,带领学生总结和回顾大学生活中在宿舍生活、志愿服务、团学活动、就业见习等过程中培养的劳动技能、劳动品德和劳动观念,带动学生上好服务社会的人生课,推动劳动教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办好校园文化课,涵养综合素质
立足趣味学习,聚焦第二课堂。学院积极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注重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系统性、针对性与引领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校园活动的影响力,使其成果惠及范围更为广泛。
学院以思政学习引领为主题打造系列精品活动——“思政文化节”,囊括了思政公开课比赛、红色经典领读活动、红色主题书画展等特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和育人特色贯穿到学生易于接受的体、美、劳各类校园活动之中;同时结合特色主题活动、文艺表彰晚会、阳光体育运动会,带领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促进学生涵养文化、体育强身、美育人心协同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入人心。
(四)建好网络思政课,拓展育人场域
立足创新学习,聚焦形式革新。学院搭建网络思政课程平台,将理论宣传和新闻报道打造为前沿阵地,立足“马院宣传平台”的基本站位,大力突出“理论主题”这一鲜明特色,建强用好思政育人服务平台。
学院网络思政课始终着力革新,坚持内容为主,创新传播形式,以模块化思维创新构建了由《红色经典影视融入思政课》《学习周刊》《小马热议》《党史诵读》《青年榜样》等七个专题模块和新闻报道《一周要闻》组成的“7+X”新媒体运营模式,聚焦热点时事和理论主题,站稳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场,发好思想政治教育新声,切实带动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五)讲好理论宣讲课,构建展示平台
立足交流学习,聚焦情怀孕育。学院创建并指导全校唯一理论宣讲社团——长安星火宣讲团,作为陕西高校青年爱国奋斗宣讲联盟的首创成员单位,主动发挥思想价值引领、家国情怀养成的育人作用。
学院指导宣讲团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党的二十大等一系列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时政热点打磨理论宣讲作品,推出专题宣讲课单和专题网络学习课程,精心培育宣讲骨干,力求在主体层面、专业层面增强思政专业影响。举办主打“初心使命、精神谱系、中国精神、四史学习、时代征程、青春榜样”六大主题的系列学生理论宣讲活动,培养马院学生理论发声能力,培育学生爱国思政情怀,为青年学子投身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国家政策宣贯、基层普法惠民提供优质平台。
(六)用好社会实践课,促进知行合一
立足探索学习,聚焦真抓落实。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育工作,开拓了红色精神感悟、劳动实践育人、乡村振兴展示、志愿服务成才等多个可持续社会实践通道,大力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始终围绕“红色文化育时代新人”这一思路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大学生赴浙江陈望道故居、陕西商南清油河镇等地,在实地探索的同时感受时代发展,引领学生将理论之所学转化为实践之所行。组织“大学生素养提升中国万里行”系列专训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赴青海、甘肃、宁夏等地,重寻长征足迹,让学生“走进社会基层、走进红色经典、走进光荣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红色情怀,提升思政学习教育引领成效。
三、工作成效
“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始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不断优化项目设置与品牌建设,坚持用思想政治工作这把“盐”烹调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菜”,创新构建理论武装新样态和思政育人新范式,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
(一)突出价值引领,育人成果丰硕
“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构建起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桥梁,搭建起“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在全方位思政育人环境的熏陶及全链条思政实践的锻炼下,毕业学生在各行各业实现了人生出彩。
学院连续四年在教育部“领航计划”思政系列活动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9项。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5%,用人单位满意率100%,其中有超过20%同学面向基层就业,连续三年有学生入选研究生支教团,参与商南县教育帮扶累计时长超过900天,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院辅导员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骨干训练营“特别表现”奖、陕西省第八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奖项,实现了学校在相关赛事上新的突破。
(二)强调系统工程,团队成绩突出
“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是系统化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程,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品牌,取得了一定的学工团队建设成果。
学院连续三年获批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重点资助,率先实现本硕博劳动教育实践100%覆盖。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获评长安大学“五四红旗团委”,并顺利通过陕西高校团建标杆院系培育验收。学院实践队获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千校千项”优秀团队、最美团队、省级标兵团队等省级以上奖项13项。在理论宣讲比赛中获陕西省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7项,位居全省前列。相关工作案例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案例一等奖1项、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在线年度优质内容奖1项、陕西网络思政工作案例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新闻奖通讯类特等奖1项,陕西日报两次予以专题报道。
(三)坚持实践特色,推广成效可观
“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注重实践特色,特别是将专业理论学习与青年理论发声相结合,主动在工科院校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与思政育人氛围,相关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学院先后创立了“思政公开课”“思政文化节”两项精品活动,创建了全校唯一的理论宣讲学生社团,团队推免率100%,党员覆盖率100%,推出专题宣讲课单8份,线上学习课程10部,开展宣讲活动共计500余次,累计受众2万余人,先后获得长安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长大之星标兵团队等集体和个人奖项200余项。相关事迹经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官媒等主流媒体报道,累计阅读点赞量超百万,打造了在全国范围具有示范效应、在全省范围具有引领作用的宣讲品牌,形成了一套可供借鉴的建设经验。
四、工作启示
(一)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完备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全体性,育人时间的闭合性,育人空间的全覆盖性。“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的建设目的就是构建起一个全面覆盖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这一育人闭环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体系;其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聚合作用,将学生、学校、社会、家庭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多元协调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体系。依托主责主业、第二课堂、情怀孕育、真抓落实、形式革新、育人实效六重聚焦,为践行“做好思政人的思政工作”的理念归纳总结一套成熟的实践路径。
(二)落实“五育并举”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在对“五育并举”这一教育要求的落实中,始终将“德育”摆在首位,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把握总体发展方向;立足青年成长需求,创新内容方法,运用劳动教育“以劳崇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的作用,推进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在全面推进“六课一体”的育人格局中,将专业学习、趣味学习、交流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回顾学习融会贯通,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同时兼顾人才培养与学生兴趣,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创新运用方式方法
“十大育人”体系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形式,也为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结合“不分阶段深入开展,区分差异灵活布局”的思路,通过专业思政课、劳动教育课、校园文化课、网络思政课、理论宣讲课、社会实践课的综合开展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将学生工作化零为整,通过体系化的系统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政专业认同、思政学习兴趣、爱国思政情怀和思政引领成效,进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思政工作格局
培育时代新人要善用“大思政课”。“六堂思政课”成长引领工程聚焦实践核心、内容丰富多彩,有力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校园小课堂”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二者教学元素和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通过以文化人打造第二课堂,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探索具有思政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以理载人孕育家国情怀,将知识接纳与宣讲输出相结合、科学塑造与人文涵养相结合;通过构建大平台、盘活大资源、兼顾大环境,在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中浸润思政教育元素,有力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成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kOnAfUx417JE2TaKiQ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