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第三轮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启动暨AMI智库入库与中国智库特色案例征集遴选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14  阅读次数:

校属各有关单位及相关科研人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开展的第三轮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已于2024年逐步开展,评价工作现正式启动。

一、项目背景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稳步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各系统、各地方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丰富多彩的重要贡献。

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以下简称“评价院”)切实履行“制定标准、组织评价、检查监督、保证质量”的评价职责和科研诚信管理职责,在智库评价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突破性、代表性、品牌性成果。特别地,由评价院自主研创的国家标准《人文社会科学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标志着中国智库评价走向系统成熟。评价院以四年为周期,基于“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循环开展全球智库评价研究和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等品牌项目。

作为第一轮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中共有166家机构入选核心智库,包含综合性智库、专业性智库、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四大类22个组别。同为第一轮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国智库成果与人才评价报告(2018)》从“咨政建言”“学术成果”“创新人才”三个角度对中国主要智库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评审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智库人才与成果,产生示范效应,进而为引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为第二轮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国智库AMI综合评价研究报告(2021)》聚焦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和内部治理创新六项特色指标进行智库综合评价和特色案例遴选,首次发布了《中国智库特色案例汇编》。

二、项目内容

基于从全过程、各方面、多角度回顾与展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研究目的,本项目评价工作流程包括公开征集、自主申报、资格审核、书面评审、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其中征集和申报环节包括以下相互关联的三个分版块。

1.AMI智库入库申报为进一步更新中国智库基础数据,采取“自主申报+审核入库”的工作模式,面向中国各级各类智库开放申报。各智库可以只填报《AMI智库入库申报书》而不参加特色案例等其他申报与调查工作。(详见附件1)

2.中国智库特色案例申报为进一步搭建智库交流互鉴平台,采取“自主申报+主客观综合评价”的工作模式,按智库功能发挥的“特色品牌”和内部治理的“特色实践”两个特色案例申报类型,结合若干细分方向与具体形式开展智库案例征集与遴选。《中国智库特色案例申报书》须和《AMI智库入库申报书》同时提交。(详见附件2)

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年回顾与展望调查为全面调查、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情况,特编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十年回顾与展望调查问卷》(问卷星链接:https://www.wjx.cn/vm/OdvbQ0J.aspx#),面向所有关心智库建设与评价的公众开放。调查问卷中,填报者基于主观评价推荐的智库及其推荐理由等信息将作为入库审核和案例评审的重要参考,建议申报人员认真填报。

三、注意事项

1.本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方向指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要论述及相关文件精神为具体指导。各申报单位及相关集体和个人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提交的全部材料须避免涉密数据和信息、不予公开的文件等。意识形态安全和保密问题及科研诚信问题属于一票否决事项。

2.本项目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宗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进行中国智库排名,不谋求任何特殊利益。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不得故意曲解或恶意炒作本项目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重大舆情事件属于一票否决事项。

3.第三轮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提交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1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在此基础上,部分题目对数据有明确的时间界定或特殊要求,请认真审题。

4.申报智库可以只填报《AMI智库入库申报书》而不参加特色案例等其他申报与调查工作;如申报特色案例,则《中国智库特色案例申报书》须和《AMI智库入库申报书》同时提交。

5.本项目有详细的申报要求和严格的时间节点,具体参见各附件中的有关说明,确保填报质量。

6.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接受智库单独申报,请申报平台于2025年3月13日前将申报书、支撑材料的纸质文本、光盘及签字盖章的《学院推荐函》(详见附件3)报送至学院513。逾期不予受理。

科学研究院

2025年2月14日

上一条:关于“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征文的通知 下一条: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细则

关闭

微信平台 常用电话 QQ平台